柏拉图的《理想国》: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一、概要
《理想国》被公认为是柏拉图的所有对话著作中最重要一部,集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探讨了美德、教育、诗歌、哲学、政治乃至科学,涵盖范围极广,极具思想深度。
读完柏拉图的这部著作后,本人尝试探讨柏拉图在书中陈述的关于道德的观点,比如,他眼中的正义是怎样的?更趋于个体概念还是更趋于社会概念?怎样实现他所谓的正义?通过什么途径?在阐述的同时,本人也尝试作相关评述。
二、柏拉图其人、其著作和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的著作相对颇丰,有几十篇对话著作历经两千多年流传至今,其中《理想国》被公认为是柏拉图的所有对话著作中最重要一部。该书集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认识论于一体,探讨了美德、教育、诗歌、哲学、政治乃至科学,涵盖范围极广。通过阅读《理想国》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柏拉图生活在战乱频仍、道德衰落的年代,《理想国》的对话发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间歇期中的和平时期。全书釆用对话的方式赖描述他所希望实现的理想城邦。作品洋溢着一种对美德的强烈诉求,他希望整个城邦都能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柏拉图出生之时,雅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尽管战乱频仍,年轻的柏拉图仍然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的柏拉图,热衷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对诗歌饱含热爱。
格拉底在市井间交往的其他贵族青年团体,极大的影响了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事,以前的人生真是太荒废了。于是,他把诗集烧掉,随苏格拉底从事哲学事业。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与道德的深刻统一深深的影响着柏拉图。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城邦处死,这使得柏拉图对雅典城邦失望之极,于是外出游历,这像极了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地中海沿海多个地区。后来回到雅典,创建了学园。
三、《理想国》全书结构
全书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类似于我国先秦时期的《论语》等著作,书分十卷,从讨论正义与心灵的关系开始,相继描述了道德教育的途径、理想城邦的建构、统治者与军人的塑造,最终指出何为心灵的归宿,拢聚起来便是一幅理想国的美好愿景。
西方古典学者康福德在解读《理想国》时,按照主体的先后将其分为六大部分,这对我们解读该书论述及其思想要领颇有帮助。这六部分包括:一是几种流行的正义观;二是论成邦与个人的正义之德。主要涉及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城邦的四种德性;三是论哲学王,主要论述认识的四个阶段,认识的至高对象,善的理念等;四是社会与心灵的败坏;五是论哲学与诗歌之争;六是论不朽的心灵与正义的回报。
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应具备的美德概括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项内容,前三者,含义单一,不涉及阶级立场。而后一项“正义”涉及了阶级性、社会道德甚至法律层面,是本报告将要重点讨论的。
四、《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正义的公民,本章首先提出什么是正义、正义在哪里的问题,发现正义存在于城邦与人的心灵中。
(一)何为正义:问题的起源
在《理想国》第一卷的卷首,柏拉图就提出正义的定义问题。柏拉图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原因是: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出现一批智者教给公民修辞学与辩论术,他们认为种种美德仅是约定俗称的产物,因时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没有客观的意义和标准。所以,柏拉图要问正义是什么这个问题。
(二)何为正义:驳克法洛斯的观点
克法洛斯首先发起了《理想国》的谈话,第一个使用了正义与非正义这些词。他说,对非正义的行为的回忆使得那些濒死的人对自己来世的命运感到颤抖。与之相比他则感到幸运:拥有钱财使人不必去欺骗和说谅另外,也不用因为他欠着神的祭品或欠着人钱财而在去另外一个世界时感到恐惧。克法洛斯说的正义就是免除债务。而苏格拉底则对此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个发疯的朋友来索回他的武器,归还武器但却不能算作正确或者正义的行为。
克法洛斯的定义太浮泛,因为它涵盖了要去定义的事物之外的东西。玻勒马霍斯接受了他父亲对正义的定义,并稍作修改,他认为正义是给人恰如其分的报答,即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柏拉图对传统的正义观从以下方面提出反对依据。首先,正义并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知识,它无法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获得,只能通过理性得到确认。其次,正义也不能被随心所欲地用于两个相反的目的。它是灵魂的一种品质和心灵的一种习惯,一个人一旦获得了它,就只能以一种方式行动,那绝不是妨害他人,也不是让任何人变得更糟,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最后,真正的正义意味着服务,传统的正义观无视这种言外之意。
(三)何为正义:驳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称为强者的利益。无论什么集团统治了城邦,都会通过有利于自己的法律。由于遵守法律一般被称为正义的,那么城邦的正义就是指有利于城邦的统治阶级的那些行为。正义并非和事物或人的任何实际属性相应,而是用来掩盖赤裸裸的权力运作的一个词汇。
在这一部分,柏拉图从逻辑上进行了反驳。第一,他把统治界定为一门技艺,正如医生努力治疗身体的缺陷,教师治疗心理的缺陷一样,统治者具有统治这门技艺,努力治理城邦使公民过得好。第二,柏拉图提出特定功能学说,这个学说是《理想国》的枢纽,也是其正义理论的根本依据。他说,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任何事物的德性或卓越都在于其履行其特定功能,眼睛的德性是看的清晰,耳朵的德性是听的清楚,灵魂的功能是生活,那么其德性就是生活的好。没有什么东西在德性被剥夺之后还能履行它的功能。灵魂如果缺少失忆的德性,也就无法履行其功能。因此,只有具备好生活之德性的灵魂才能履行其功能—这种德性也被称为正义。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正义置入灵魂,或是放在它的居处之地来加以考虑。柏拉图要进行一种证明,表明正义是人类灵魂的恰当状态:当人处于丰富的社会环境中时,他的本性就是要求这种正义。柏拉图为了说明正义植根于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灵魂的自然秩序或调解,他的论述转向了对人类本性的分析。
柏拉图通过对话指明何为“正义”,那正义如何实现?他给出的答案是教育。
五、柏拉图《理想国》中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初级教育,比如音乐和体育教育,塑造灵魂,培养正确的道德信念;通过公有制度,建立一种制度保障,根除掉使人道德败坏的外在诱因;通过哲学教育(这是广义上的哲学教育,它包括从天文学家、数学、声学、到辩证法的一套高级课程),使理智、德性达到完善。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转向,哲学教育成为心灵转向的方式,洞穴比喻为心灵转向的过程。哲学家成为了城邦中真正拥有善的知识的人,唯一具有使城邦拥有智慧的知识的人,只有在哲学家的统治和教育之下,以这三重教育与制度的保障,城邦中的每个阶层的成员都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公民才是正义的公民,城邦才是正义的城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了一个充满正义的、道德的理想之国。
(一)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正确的道德信念
在柏拉图看来,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它培养公民正确的道德信念,为城邦塑造正义的公民。公民正义与否,关键在于灵魂,而灵魂的塑造最主要靠的是教育。沃特菲德(指出,道德行为的产生可依赖外部的理性—法律和习俗,但只有恰当的教育,才能使人们对法律的盲从转换为内在信念。通过初级教育,年轻人从小就把美德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把正义与和谐观念植入内心深处,养成智慧、勇敢、节制等品质。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就会成为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公民。由此可见,初级教育主要针对年轻人。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心灵已经定型,教育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但儿童心灵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大。初级教育使公民个人正义的程度大大增强,这有利于国家正义的维持。
第二,初级教育是选拔护卫者的主要手段。柏拉图将初级教育称为护卫者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说这种教育在护卫者内部进行。因为在护卫者内部进行本身就预设了一个护卫者阶层的存在,初级教育不是在护卫者造就之后再对其进行教育,而是在护卫者造就之前对其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对护卫者的造就。在高贵的谎言中,柏拉图讲到在上天铸造人类的时候,金银铜铁是分开的,但后来不幸混合在一起,致使一些低劣的人成为护卫者,导致严重的不正义。柏拉图所批评的四种现实政制,都是因为其统治者的灵魂中混入了废铜烂铁所致。要想维持国家正义,就必须将不同质地的年轻人加以区分,将优秀者从中遴选。遴选的主要途径便是教育。通过初级教育,金质银质年轻人的天赋将得到开发,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护卫者;那些心灵中混合废铜烂铁的年轻人将被排除在护卫者阶层之外,成为生产者。这样,国家便掌握在优秀的人手中,国家正义才得以维持。当然,护卫者产生以后也需要继续受教育,但这不是初级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柏拉图正义国家中的初级教育正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教育。
总之,初级教育使公民的正义观念得到培养,为个人正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国家正义的维持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又使优秀的护卫者被选拔出来,为国家正义的维持创造了基础。所以,初级教育不仅是实现个人正义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正义的有力保障。
实际上,柏拉图主张实行初级教育还有更为现实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初级教育对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的促进作用,塑造优秀的护卫者和建立一种良好的政制,来达到有效维护城邦与文明安全的目的。所以,柏拉图的初级教育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维护城邦与文明安全服务的。
(二)初级教育的内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关于信念的教育,主要是依靠一种良好的音乐和体育教育来培养青年人好的情趣和勇敢的品质,在青年人的理性能力没有完善之前,用音乐和体育恰当的引导与节制他们的激情和欲望。
初级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注重心灵的陶冶,体育教育注重身体的锻炼,同时也有塑造心灵的作用。柏拉图指出,儿童阶段的教育尤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接受好的教育,和谐优美的节奏陶冶他,健康的身体支撑着他,好的德性牢牢扎根于他的心灵深处,他就会成为一个内心和谐且有德性,温文有礼的人;反之,则会成为内心失衡,粗野怯儒的人。总之,柏拉图要通过心灵、身体两方面的教育,把优秀的年轻人培养成护卫者。
(三)音乐教育:心灵的塑造
在初级教育中,柏拉图重点论述的是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应先于体育教育,只有具备了好的心灵和品格,才能使天赋的体制达到最好。柏拉图笔下的音乐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音乐广泛得多,涉及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学习以叙事诗歌为主的文艺作品则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六、总结和评述
柏拉图的道德教育的最首要目的是达到自身的完善,增进公民的美德,而非对他人的服务。柏拉图追求的至福乃是自身的优异性,也就是自身道德的完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美德。
柏拉图指出,人的心灵所祈求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反之结果正好相反。也就是说,没有智慧的人不仅不知道幸福之所在,而且即使被告知幸福之所在也很难达到。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快乐。被快乐支配实际上的被无知支配,这是一种最严重的无知,即使他们从别人那里得知真正幸福所在,心向往之,但是由于他们缺乏节制的智慧,缺乏抵御快乐诱惑的勇敢,因而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和低下的冲动,所以也就无法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完满。
尽管柏拉图的美德教育也涉及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这不是它的主要方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在自身的完善之中。比如,不侵犯他人是一种正义的理念,这种理念设计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但这也是自身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要想实现道德完满,就必然要杜绝侵犯他人的行为的发生。再如,为公众谋求福利,也涉及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自身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生活在城邦中的人,就要积极地为城邦做贡献,这在柏拉图看来就是公民的义务。不履行法律和道德义务的人不会成为道德完善的人。所以,在柏拉图这里,为公共谋求福利更多的是与义务相联系,而不是一心就是为了服务于他人。而对于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服务者来说,有些服务内容并不是他们的义务,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受利他主义的驱使,利他是他们行为的最高指南,他们首要考虑的不是通过全身心的服务于他人而获得人性的完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