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B.人的意志的产物C.自然界的存在物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B.爱恩斯坦C.达尔文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B.数为万物的始基C.水是万物的本原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C.跨国公司的发展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B.价值增殖过程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循环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9.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C)
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种商品上B.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种商品上C.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20.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D)
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2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C)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社会总产品D.社会总资本
22.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扩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23.在劳动力买卖当中,劳动者出卖的是(A)
A劳动力的使用权B.劳动力的所有权C.劳动的使用权D.劳动的所有有权
24.“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5.逻辑证明是(A)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另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26.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是指(B)
A.M B.v+m C. c+v D.c+v+m
2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28.划分阶级的标准是(D)
A.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态度B.经济收入的多少 C.人们在生产中起的不同作用 D.人们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其他集团的劳动
29.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实事求是 C. 阶级性 D.科学性
3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4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的价值或价格(B) A正确 B.错误
4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A) A.正确 B.错误
43.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都是资本(B) A.正确 B.错误
44.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A) A.正确 B.错误
4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认识和实践的关系(A) A.正确 B.错误
46.资本运动的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A) A.正确 B.错误
47.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A) A.正确 B.错误
48.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A) A.正确 B.错误
4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B) A.正确 B.错误
50.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B) A.正确 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2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选择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
1.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B)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C. 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D.借贷资金的增殖程度
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
4.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D)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C. 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是(D)
A.总统 B.国家垄断资产阶级C. 国际垄断同盟D.金融寡头
6.哲学上的自由是指(C)
A.自由是对必然的崇拜 B.自由是对必然的否定C.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D.自由就是抛弃偶然性
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义观点
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
A.政党 B.国家政权C. 法律D.哲学
10.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D)
A.先进的机器设备 B.本企业工人的必要劳动C. 别人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D.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1.社会基本矛盾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2.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D)
A.社会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C)
A.物质的 B.运动的C. 实践的D.精神的
1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 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与斗争性
15.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D)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C. 商品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6.社会生产过程中决定作用的环节是(B)
A.交换 B.生产C. 消费D.分配
17.测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 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8.阶级的实质是(D)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B.暴力形成的不同的社会集团C.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D.在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中处于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
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C)
A.相互矛盾的 B.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C. 有着内在联系的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C. 先验论D.不可知论
2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C.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
2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 B.结构性C. 运动D.客观实在性
2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用思维整体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8.人的意识能动性是指(D)
A.能动的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的改造自然规律C. 自由的创造宇宙万物D.能动的反映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
29.“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 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3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C. 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41.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因此不能进行自我调整(B)A.正确B.错误
4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B)A.正确B.错误
4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B)A.正确B.错误
44.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A)A.正确B.错误
45.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A.正确B.错误 (阶级斗争才是)
46.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B)A.正确B.错误
47.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A)A.正确B.错误
4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了它的技术构成(B) A.正确B错误
50.大学生只需要在理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实际中应用是以后的事(B)A.正确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3
1. 当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其价值量与生产价格量相等的部门是(C)
A.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B.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C.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 D.所有部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4.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6.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9.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C)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1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12.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1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6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8..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19.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0实践的主体是 (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2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4.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5.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26.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8.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2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3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4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B) A.正确B错误
42.强调主观能动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B) A.正确B错误
43.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B) A.正确B错误
4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 A.正确B错误
45.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物质。(B) A.正确B错误
4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不可能有反复。(B) A.正确B错误
47.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A) A.正确B错误
48.商品经济的根本性质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B) A.正确B错误
49. 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的。(A) A.正确B错误
50. 机械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A) A.正确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4
1、马克思主义是( A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4.实践的客体是 (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5实践的中介是 (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
7.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9、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C):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10、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是(D )
A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B某个人的劳动生产率C某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D.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11、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 B )
A.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B.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C.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价商品值的惟一源泉
D.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12、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B )
A.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 B.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C.与货币价值变化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13.商品是:(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14.价值的本质是(B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15、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0.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C )
A.G—W…P…W’—G’;B.W…P…W’—G’—W;C.P…W’—G’—W…P;D.W’—G—W…P…W’;
21、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25、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2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9.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41.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就和体现。(A) A.正确B错误
42. 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完全按照理论条目去做。(B) A.正确B错误
43. 人类的认识在根本上是有限的。(B) A.正确B错误
44.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A) A.正确B错误
45.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B) A.正确B错误
46.真理具有实践的特点。(A) A.正确B错误
47.资本的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初期。(B) A.正确B错误
4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A) A.正确B错误
49. 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B) A.正确B错误
50.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A) A.正确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5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9.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C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10、产业资本是( D)
A.生产资本; 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11、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D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12、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D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13、资本的周转速度和(D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4、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 D)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15、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1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0.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21、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B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2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B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B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2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6”“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7.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28、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A)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9.利润本质上是( C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30.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C)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41.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倾向。(B) A.正确B错误
42. 垄断消灭了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B) A.正确B错误
43. 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制。(B) A.正确B错误
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B) A.正确B错误
45.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B)
A.正确B错误
46.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B) A.正确B错误
47.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B) A.正确B错误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 A.正确B错误
4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 A.正确B错误
50.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B) A.正确B错误
补充1:
1.马克思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4.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起决定作用的阶段是危机。 5.商品价格随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
6.地理环境不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7.价格波动仍是价值规律的表现。
8.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10.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1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的形式是计时工资和绩效工资.
14.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的.
15.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规律时,必须联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6.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排斥的。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
17.“民主就是承认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18.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
19.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
2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1.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扩大真理的绝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
22.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
23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原样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被重新创造出来的是可变资本.
24.社会资本运动先后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形式。
25.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机器设备.
26.改革是对社会体制进行完善和革新.
27.当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其价值量与生产价格量相等的部门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
28.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29.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31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
33.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m'=m/v
3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5.真理客观性的含义:真理性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人和人的意志的内容.
35.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7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38.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39.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社会关系。
41.指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人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
4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4.被马克思恩格斯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是傅里叶。
45.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
46.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4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48.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性标志是人的劳动。
49.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5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5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53.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5.我们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56.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58.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性,脱离现实实践.
60.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
61.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的分析具体的情况。
62.对剩余价值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性 。
63.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交换时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的是商品的价值。
64.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中,其中立法权属于国会。
6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6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67.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8.事物中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真相和假象都是客观现象。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的暴露;假象却掩盖了本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