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大学思政课期末带背|马原重点知识点讲解

杰书网客 495 0

21.jpg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过程论思想:①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②任何事物都是暂时性的存在,都是要灭亡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③世界不是现有、现成、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无数个具体过程的集合体。

考点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时间上有先后(前后相继);②内容上是引起和被引起、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彼此制约:前一个导致后一个产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可能性(有)和不可能性(无)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现的条件或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充分)和抽象的可能性(不充分)的区别在于:条件或根据是否充分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③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和本质相互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考点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考点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考点8: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考点9: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与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单选题1、2题只要A、B、C、D选项中有它就直接选)。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出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原因)。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强调验证)。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结果)。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考点11: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考点12: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考点1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考点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考点16: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①是社会分工的存在,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17: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考点18: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 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考点19: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考点20: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考点21: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局限性: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④政党恶斗相互制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考点22: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1)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考点2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①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②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③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④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⑤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⑥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基本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3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

6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7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

8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9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12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3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限度的,有三层含义: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14 面对新时代和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创新。

15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6 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作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17 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18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9 价值的特性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0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满族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1 价值的主体性: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22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22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起着主导作用。

23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4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5 被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火车头的是革命。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革命--火车头改革--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历史的有力杠杆

26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

28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29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

30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1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32 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33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4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35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6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37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决定性动机和实质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38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39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0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1 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42 劳动力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4 资本主义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45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

46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47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形态。

48 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49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少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而导致的货币升值和物价持续普遍下降的经济现象。

50 私有制商品经济调教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51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须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通过两种方式:、

资本积聚:通过不断的剩余价值资本化,即资本积累来实现个别资本的增大,其结果是个别资本增大,社会总资本也增大。

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个别资本增大,社会总资本不变。

52 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53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54 商品资本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55 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注意的国际联盟为主。

56 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统治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57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供。

58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其中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式。

59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与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与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60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61 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语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6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

63 经济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6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奠定在两大理论基石之上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65 19213月,俄共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66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尝试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67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68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69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7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际进入社会主义,其主要原因是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71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72 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73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活动;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74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历史联系表现在:

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主权在民、服从多数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普选制、代议制)。

75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

76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77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78 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对待它。

79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三大差别必然归于小时。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80 当前党的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1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


标签: #学习资料 #思政课 #复习资料 #马原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